09-18 FRI

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「乖」、越「懂事」的孩子,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?

作者:谢左右 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55677715/answer/1474825144 来源: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因为我是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,很小就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:“如果周围的人对你评价很高,那多半是你妥协让步的结果”

外在名声好和真实感受好,你只能选择一个

我自然是绝对的实用主义者

所以我有记忆以来,我就坚定信念要做一个混蛋小孩

什么他妈的孔融让梨,老子谁都不让,老子要吃俩。什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有梨好吃么?

秉承着这样的信念,我经常被我爸打的躲在床底下不出来,以至于要经常把床抬起来才能打到我

他打我我也不改,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,我爸应该是被我这种“追求内在,不图虚名”的处世哲学感动了,也可能是每次打我都要抬床,工作量很大,给他也累够呛……反正不管什么原因,我们达成了一种平衡:

只要我不那么捣蛋,他可以打的轻一点

这就开了一个好头,大家对我的心理期待非常低。说起来有点对不起我的哥哥姐姐们,他们都很懂事,处处让着我。我哥是个很斯文的人,到现在都三十多了,依然很斯文。七岁的时候我给他气的不行,他也就是教我一个成语,他说你知道为什么有些狗讨人厌么,因为狗得寸进尺……我说你的狗在哪,我要把它头拧下来……

为了合理管理对方对我的期待,我以坚定的信念,和抗打的身体,向周围的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:“这就是真实的我,你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无所谓,我不会为了你的爱去扮演另一个人,也不要你们爱我扮演的角色,我要你们爱我”

所以我不需要像其他小孩一样,做正确的事情,才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。我做我自己,大家已经非常满意了,他们认为我就应该是这样的,我以我本面目示人,亦以我本身被爱,而不是我做的事情,这是我的选择,也是我家庭给我的包容,所以不需要我主动做什么,扮演什么才能获得无条件的爱。

无条件的爱,这种东西,有过和没有过,人生的区别非常大。

如果你一辈子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,你会一生匮乏,一生追寻

没有感受过无条件的爱,你会一生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。如果你察觉到别人只是因为你做的事情而爱你,你会觉得任何人都可以,没必要是你,进而对自己的存在都产生怀疑。就像每个小孩在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爱的时候,都会发出一个朴素的疑问:“你们当初为什么把我生下来?”

童年时期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,那么这个疑问就会带到成年,在一生中反复询问,询问自己,询问身边的人

但无条件的爱,越往后越不可能得到。长大之后,所有的爱都需要经营,都要回应,绝少会有人会像爱孩子一样无条件的爱一个成年人

有些人想在恋爱中找到安慰,他们会把另一半当作自己存在的意义,这样只会像碰见救命稻草一样,把人家死死抓住,疯狂回应,直到把人吓跑

而越是得不到,就越是吸引人,甚至花一生去追求,然后花一生去感受求而不得的痛苦

而如果你有过,你就会觉得,也就这么回事。你就不会苦苦追求这个东西。

也能心态更平和,更潇洒,你可以对自己,对周围的所有人说:

“你爱不爱我无所谓,我曾经被无条件的爱过,老子吃过见过感受过,人生这方面的体验,不需要你来补全”

所以,从小被教育懂事的那些孩子,他们脑海中被放置了错误的反馈机制。他们以为只有做了别人喜欢的时,才可以得到爱。

但不是这样的

爱不应该作为奖励,也不应该作为惩罚,爱是包容理解尊重珍惜,爱是一种幸福感。本质是一种感情,而不是一种货币

如果从小,孩子就是在以要做什么事情为条件,才能换取一点这样的父母的爱,那他的理智和感情系统就会混成一团。

理智就会分析,想得到感情,就要做别人喜欢的事。那么做别人喜欢的事,大多数都是在牺牲自己,是痛苦的,而做这件事的初衷,却是为了换取别人的喜欢和肯定,然后得到的一点开心,一点点被爱的感觉。

做很多痛苦的事情,才能得到一点开心,这是不合理的,理智系统肯定喊停。而情感系统又非常依赖,仅有的一点点被爱的感觉。

想被爱,又想做自己,做自己就不会被爱。这个逻辑一旦形成,就是万恶之源

从小被植入的逻辑就是讨好别人才能获得爱,这个玩意儿在小时候还没啥太大上海,但是成年以后,就会发现他妈的好像不管怎么做都很痛苦,然后就整体失调。

他从小扮演懂事听话的孩子角色,有一天他长大了,可以做自己了,但是他崩溃的发现,自己一直在回应别人的期待,他已经忘了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了,人如果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,就不可能得到脚踏实地的幸福。你可能花一辈子追寻的是别人想要的生活。

我们的本质,或者说我们的天性,都是优先满足自己再回应别人的,一旦弄反了,就会产生原发性的痛苦,除非有大量的爱来挽救,这样的幸运儿很少。久病成良医,良医难自治,只能一生苦苦寻找。要先学会爱自己,永远不要期待被拯救。

Last updated